返回首页

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,你会如何节制自己,节制

来源:www.dkdcy.com   时间:2021-10-13 19:57   点击:52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感谢邀请!我来说说我的看法。

没有天生自律的人,所有的自律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。

面对美食,谁不想敞开肚皮尽情享用?但你想到体重称上的数字、试衣间镜子里的窘境……只好咽下口水,告诉自己:我饱了。

美好的清晨,谁不想慵懒地在床上多赖一会儿?但你想到办公桌上堆积着待处理的文件、会议上需要提报的工作计划……只好果断翻身下床,告诉自己:叫醒我的不是闹钟,而是梦想。

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,累不累?当然累啊!但你想到那些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,终日精神萎靡、孱弱无力,甚至连有尊严的活着都是奢望的那些人……于是你擦干额上的汗水,昂起头迈开腿。

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,但同时,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。

每一位有理性的人,潜意识里都懂得为自己去争取。在收获与付出之间,他们心中有自己的平衡和计算法则,影响着他的每一次决定和行动。

“即时快乐”

“即时快乐”,也是就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,当下一些人提倡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,认为“人生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”完全是杞人忧天。

“延迟快乐”

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,暂时放弃眼前的安逸享受,克服人性的弱点,换取未来更大的收获和幸福,这就是“延迟快乐”。它是以自我节制为前提的,即自律。

我们都明白自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自律之所以痛苦,因为它违逆了人类追求享乐的自然天性。需要经过自我克制、自我突破,甚至自我颠覆,经过一定时间的苦旅之后,才能达到预期目标。

孩子尚处于放飞天性的阶段,天真懵懂,凭感觉行事

孩子如同一张白纸,他们自身尚没有经验可据其判断,全凭感觉作出判断和选择。

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: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,每人发一颗糖,并告诉他们,如果能忍住15分钟不吃的话,可以再得到一颗糖。实验结果显示,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忍住诱惑,等15分钟后拿到第二颗糖作为奖励。而后来的社会调查跟踪显示,这些能忍受糖果诱惑,等待一段时间拿到第二颗糖的孩子,普遍都比忍不住把手里糖直接吃了的孩子,发展得更好。

实验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评论,毕竟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,尚有太多变量都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,因此,仅以孩子最终的发展表现进行简单对比,或许不够客观。但单从这个实验发糖考验的当下,测试孩子抵受诱惑的能力,高下立见。抵受诱惑的能力,就是自控力,即自律力。

如何让孩子变得自律的?

有没有可能,某些孩子天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他高于同龄的孩子?我想,即使有,也是小概率。

大多数孩子的起点都是差不多的,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,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,更容易成功呢?

第一,父母言传身教,潜移默化

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在孩子接触社会前,他们就是照着父母的样子学习为人处事的。

比如,想要培养热爱阅读的孩子,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,并且在家中创造适合阅读的环境,从亲子共读开始,渐渐让孩子独立阅读。试想一下,如果父母只是口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,而自己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,家里电视声、麻将声不断,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有书香气的孩子?

那么,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,同样不能少了父母的榜样效应。

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。

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,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

——雅斯贝尔斯《什么是教育》

卢梭在其名著《爱弥儿》中说道:“什么是最好的教育?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: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,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,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。”

第二,和孩子一起设定目标,制定行动计划和步骤

太宏大的目标往往让人望而生畏,一旦畏难心理产生,博弈空间增大,坚持自律的难度就加大。

所谓博弈空间,其实就是在选择“眼前快乐”和“延迟快乐”之间挣扎的这段时间。这段时间内我们会自我博弈,当考虑的时间越多,就会不自觉放大困难和痛苦,所以也就越难做出有利于长期利益的选择。

因此,将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有小目标,每个小目标实现的时候,给孩子相应的奖励,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,也可以是一定的物质奖励,或是为孩子实现某个小愿望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第三,立即行动,并且帮助孩子消除杂念,坚定信念

缩短短博弈空间的方法,就是立即执行。

即使当孩子开始行动时,大脑或许还会不断地发出干扰的信息:好困难,好痛苦,放弃算了!

这时,他会开始迷茫、犹豫、摇摆。

比如孩子本来的计划是下午要练习写字,但是大脑感觉真的好痛苦,而又得知好朋友小明去了游乐场,此时在他的内心就会有两个小人开始打架:

①一个小人说:算了,别不练了,字丑一点就丑一点嘛,没什么大不了!

②另一个小人说:一手好字还是很重要的,一定要坚持下去!

此时,如果父母说:“上了五天课你也确实是辛苦了,好不容易到了周末,我明白你想玩乐放松一下。但是你看,咱们定下了目标要学习书法,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练习,这个目标将变成空话。你如果现在按计划练字一小时,之后咱们还是有时间可以去游乐场的,到时候我再奖励你一支冰激淋如何?”孩子是不是会欣然接受,开心的开始练字呢?

第四,培养自律能力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要持续的行动,直至形成习惯

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,有了这种力量的加持,就可以让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,自主自发地做某件事情,此时博弈空间约等于零,不会感到纠结痛苦,反而因为具备了掌控能力而乐在其中。

但在形成习惯之前,则需要持续不断的行动,据说形成习惯的最低时限是21天,因此,要求孩子每件小事,至少坚持21天不动摇。

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一书中说:“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,哪怕只有一次,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。”

第五,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,良性循环

人类天生就有自我发展和探索的驱动力,但是这个本能的驱动力,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增强或削弱,其中有三大因素非常关键。如果这三大因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,孩子的驱动力就会被激发。

①技能:孩子从技能中获得成就感

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,他会感到自己很棒,自己是成功的,这就是第一大因素,对于技能的需求。“罗马不是一日建成”,孩子的技能也是从简单到复杂,慢慢提高的。

②自主:是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。

能够做自己,这其实是孩子一直在追求的事情。孩子一岁多开始叛逆,总说不,两岁左右开始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,这些都是孩子追求自主的表现。

能力越强,责任越大,责任越大,能力更强,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后,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承担更大的责任。

③关系: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

告诉你的孩子:“妈妈爱你,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,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。无论如何,我都无条件爱你。”让孩子清楚的明白:父母爱我,是爱我本身的模样。

如果让孩子感受到,你爱的是他的行为,而不是他本身,孩子接受了这样的信息,就会害怕失去父母的爱,这样的孩子也许会有驱动,但这样的驱动力是源于外界的,一旦没有了父母的严防死守,他们就不再去努力。

播种行为,可以收获习惯;播种习惯,可以收获性格;播种性格,可以收获命运。——萨克雷

愿我们的孩子,都能,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: ajaxfeedback.htm